当前位置:
遗传代谢性肝病协作网
Collaboration Network of Genetic/Metabolic Liver Diseases
“黑肝”综合征--Dubin Johnson综合征
来源:北京佑安医院 | 作者:白洁 郑素军 | 发布时间: 2019-07-03 | 986 次浏览 | 分享到:
白洁 郑素军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常规体检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其中肝功能检测已成为体检的必备项目。然而有部分人反复发现胆红素水平升高,其他肝功能指标均正常,完善其他检测却始终无法明确病因。今天就来带大家认识一种与遗传相关的高胆红素血症--Dubin Johnson综合征。
       在介绍该病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胆红素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过程。胆红素是血红蛋白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正常人血中红细胞的寿命大约为120天,人体的红细胞每天有1%衰老死亡,这些死亡的红细胞就被吞噬细胞清除及分解,血红蛋白从衰老的红细胞中释放出来。血红蛋白分解为血红素与珠蛋白,血红素被血红素加氧酶氧化为胆绿素,通过胆绿素还原酶生成胆红素。在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与血清白蛋白结合,转运入肝细胞,再转为结合胆红素。肝细胞把结合胆红素运转和排泄到毛细胆管,成为胆汁主要成分之一。这整个的代谢过程都会在多个基因的调控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当其中叫做ABCC2/MRP2的基因出现问题时,胆红素的代谢就会陷入混乱,导致Dubin-Johnson综合征。
Dubin与Sprinz 在1954年首先报道了Dubin Johnson综合征,这个病又称为黑肝综合征。这是一种先天性非溶血性直接胆红素升高的疾病,又称为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直接胆红素升高I型,是一种轻型慢性间歇性高结合胆红素血症。该病是由于毛细胆管上的多特异性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cMOAT)基因(ABCC2/MRP2超家族)的缺陷引起,导致肝细胞中结合胆红素及其他内源性和外源性的非胆汁酸有机阴离子向毛细胆管排泄障碍,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血清结合胆红素升高。患者大多在青春期后发病,世界范围内发病率约为1/30万,临床上少见且容易误诊。病人多表现为轻度黄疸和尿色变深,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隐痛、乏力、恶心、或呕吐,可能为焦虑等精神因素所致。Dubin-Johnson综合征患者尿液中粪卟啉水平正常,其中80%为I型粪卟啉,而正常人75%为III型粪卟啉。腹腔镜检查显示肝脏轻度肿大,外观呈黑色或墨绿色。—般单凭肝脏这种特殊的外观可诊断本病。肝活检组织学显示肝组织结构正常,肝细胞内有棕褐色颗粒沉着。
如果幼儿期即有间歇性或慢性持续性轻度高结合胆红素血症表现,肝功能检查正常,腹腔镜检查肝脏外观呈黑色,就可以考虑这种疾病。但是诊断明确之后也不必担心,这种疾病一般不需要任何治疗,但应早期诊断,避免一切可能加重肝细胞损害的不良因素,如口服避孕药、妊娠等。本病预后良好.病情长期稳定,不会发生严重后果。
       
       白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疑难肝病及人工肝中心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遗传代谢性肝病相关研究。

       郑素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中心副主任,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高层次卫生人才,中华医学会遗传代谢性肝病协作组委员、秘书,北京医学会肝病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人工肝与肝衰竭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委会肝纤维化学组委员,《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临床肝胆 病杂志》,《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杂志》等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