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aboration Network of Genetic/Metabolic Liver Diseases
遗传代谢性肝病协作网
当前位置:
皮肤瘙痒不容小觑--PFIC和BRIC
来源:北京佑安医院 | 作者:白洁 郑素军 | 发布时间: 2019-07-03 | 1680 次浏览 | 分享到:
白洁 郑素军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很多时候,皮肤瘙痒都只是小问题,但是如果在皮肤瘙痒的同时出现了皮肤或者眼睛变黄,这就需要警惕了,尤其是小朋友。在小小的皮肤瘙痒背后,可能隐藏着肝脏疾病。今天就来带大家认识一下两种引起皮肤瘙痒的遗传性肝脏疾病——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和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BRIC)。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肝细胞性胆汁淤积症,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的胆汁分泌或排泄障碍,以严重的皮肤瘙痒为特征。本病好发于儿童,一般在新生儿期就存在肝细胞性原发性胆汁淤积,如果不治疗会很快出现肝衰竭。
本病分为3型: PFIC1型称Byler病、致死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婴儿胆汁黏稠综合征, 起源于ATP8B1基因突变, 目前认为该基因突变也是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BRIC)的病因; PFIC2型起源于胆盐排泄泵(BSEP)基因突变; PFIC3型起源于多糖黏蛋白(MDR3)基因突变。这种疾病的诊断以基因诊断最准确, 但基因诊断较复杂,很多医院都不能开展。需要根据临床表现、家族史及基因分析综合考虑, 除了肝内胆汁淤积的表现外,很多病人在幼儿时期就出现严重的皮肤瘙痒,长链脂肪、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营养不良,皮肤变黄,肝脾肿大。血生化检查碱性磷酸酶(ALP)升高、谷氨酰转肽酶(γ-GGT)在PFIC1型及PFIC2型不高,而在PFIC3型显著升高。肝脏组织学检查往往可以发现胆汁淤积。PFIC1型胆汁淤积在肝毛细胆管,PFIC2型胆汁淤积在肝细胞内。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BRIC由Summerskill和Walshe于1985年首次提出,以反复发作的自限性严重瘙痒症和黄疸为特征,患者症状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的肝脏损害。目前诊断主要基于病人的临床症状,至少发生两次持续数月至数年的黄疸,胆汁酸明显升高,并使用影像学检查排除器质性胆道阻塞,就需要考虑该疾病。BRIC与PFIC1型很容易混淆,这两者的突变基因均为ATP8B1基因;但是两种疾病发生的时间不同,PFIC多发生在儿童时期,而BRIC多发生在成人期。两种疾病的预后也明显不同,PFIC患者容易发生肝硬化、需要肝移植,而BRIC临床预后良好。
       那么这两种疾病应该怎么治疗呢?PFIC的患者症状比较严重,在治疗上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目前最为常用的药物是熊去氧胆酸,而大部分病人需要接受肝脏移植。BRIC病人症状比较轻,大多数是可以自行恢复的。但是如果瘙痒情况比较严重,可以用消胆胺、苯巴比妥、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减轻瘙痒。如果黄疸持续时间比较长,可以适当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和中链脂肪酸。
       由于这两种病都是遗传性疾病,所以对于患者的同胞也要进行该病的筛查,提倡早诊断、早治疗。尤其是PFIC的患者,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坚持治疗,并做好手术的准备。BRIC的病人症状比较轻,瘙痒症状严重的时候,要及时咨询医生。

       
白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疑难肝病及人工肝中心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遗传代谢性肝病相关研究。
       郑素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中心副主任,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高层次卫生人才,中华医学会遗传代谢性肝病协作组委员、秘书,北京医学会肝病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人工肝与肝衰竭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委会肝纤维化学组委员,《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临床肝胆 病杂志》,《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杂志》等编委。


资讯服务